客服微信:visasly 微信平台:visa5i 咨询电话:186 1189 5166
50个国家(地区)对因私护照免签落地签证政策靠谱指数2014年12月最新版

您的位置:吾爱首页 > 旅游资讯 > 冬季游多样化,推动旅游业日趋成熟

冬季游多样化,推动旅游业日趋成熟

http://www.5iucn.com/  新闻来源: 人民网   发布日期: 2008/1/10 23:29:00

编者按:冬季气候寒冷,往往被视为旅游业的淡季。但是,近年来,东北三省、新疆等地的冰雪旅游,海南、云南等地的避寒休闲游,都成为利用当地的气候环境资源打响的冬季旅游品牌,并受到欢迎。其他地区如何利用冬季假日多的季节特点,挖掘不受气侯影响的农村民俗文化游、城市商贸购物游、博物馆文化游等新产品,丰富人们的冬季旅游生活,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传统的旅游淡季做旺?本期我们策划了一组特稿,除编辑部采写的冬季旅游市场综合报道以外,还约请本报驻海南、黑龙江、四川记者站采写了当地新闻,以反映各地冬季旅游市场开发的进展情况。

冬季水瘦山寒,出行不便,是传统的旅游淡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原省份,旅游目的地的客流大量集中于4至10月的所谓“旅游旺季”,而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这一段时间则被视为“旅游淡季”。虽然每个具体地区的淡旺季分界日期和时间段长短都有差别,但淡旺季的分界都很明显,一年四季的客流分布均匀的旅游目的地寥寥无几。这种现象造成许多旅游从业者的季节性失业和大量旅游设施的冬季闲置,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不利。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冬季旅游”这个概念开始出现,冬季出游人数增长迅速,冬季旅游渐入佳境。

自然优势形成市场格局

提到2007年的冬季旅游游客报名参团情况,国旅总社国内游总部副总经理张陵捷说,2007年报名的人很多,如海南、云南、广西等老的传统热线在北方客源地市场上依然很热,各种新推出的个性线路、特种线路,也都深受游客欢迎。而东北的冰雪游则深受广东等南方省份游客的欢迎,热度也很高。

这种冬季旅游客流的“北上、南下”,已构成我国冬季旅游市场中的特色,同时,也体现出我国冬季旅游发展中的区域性不均衡问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张辉用地区差异性来解释冬季旅游的南北两极热中间冷格局:“人们一般愿意选择和自己日常生活反差大的地方出游。所以南方人去东北滑雪,北京人愿意去云南、海南度假。冬季旅游对气候差异不太明显的地区,不会有明显的效果。所以各地发展冬季旅游,应该根据旅游需求心理,到气候地理风俗文化反差大的地区去选择推广对象。”

国家发改委旅游规划中心主任石培华认为,冬季是地域差异放大器。“我国地域广大,但夏季各地的地域差异不是很大,而冬季的反差是最大的,冬季是体验地域差距最强烈的季节。南方人向往北方,北方人向往南方,形成冬季旅游优势互显局面。”

目前,我国冬季旅游最响亮的品牌都出现在南北“两极”,黑龙江的冰雪游、吉林的雾凇、海南的温暖海滩游、云南的民俗休闲游,都在每年冬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群雄并起争相做旺“淡季”

针对冰雪和阳光这两块冬季旅游的大蛋糕,不少省份都跃跃欲试,要从东三省的冰雪游和海南、云南的阳光游中分一杯羹。比如新疆喀纳斯是一个冬季长达半年之久的风景名胜地,冬季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依靠当地的冰雪资源、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去年冬天,喀纳斯举办从元旦到春节长达一个多月的首届“冰雪风情摄影节”,来吸引游客。再比如在西北高寒之地的青海,自2007年10月份进入旅游淡季以来,青海湖旅游发展公司大力开展青海湖旅游品牌推介宣传活动,10月至12月共接待冬季游客达21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了近1万人次,门票及其他营业收入达10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815%。

而在这些冬季旅游的后起之秀里,身为旅游大省的四川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例。四川峨眉山从1998年冬天开始,率先推出以冰雪为主题的10个冬游项目,逐渐形成阳光、冰雪、温泉3种冬游元素集合成熟冬旅产品。通过产品的不断开发,服务的不断提升,峨眉山开发冬游以来,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游山人数从当初不足10万人次到如今突破50万人次,成功完成淡季不淡的转型。

冬季旅游的开发重点在冰雪与阳光,但并不局限于冰雪与阳光,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注重利用冬季旅游的价格较其他季节便宜的优势,开发室内游、民俗游、购物游等。天鹅国旅副总经理古川就说,“冬季旅游是欧洲的淡季,价格较便宜,我们组织冬季出境游时,通常把旅游重点安排在欧洲博物馆文化游和打折期购物游等活动上,把游客的活动转到以室内为主。”国内也有不少省份开始注重冬季旅游的民俗游休闲游开发。比如作为北方的文化大省,山东的冬季旅游项目有到泰山撞钟祈福,到曲阜体验古代鲁国射箭、结婚等风俗,到淄博、潍坊参加踩高跷、舞狮子、扎风筝、刻年画等。

休闲民俗消费冬游潜力巨大

虽然目前各地都在争相发展冬季旅游,以突破旅游淡季的瓶颈,但是从目前现状看,除了少数地方外,大部分景区冬游的苏醒只是相较于该地以前冬季旅游“门可罗雀”的情形而言,与当地的旅游旺季比,与国外成熟景区的冬季旅游比,差距还是不小。

那么,冬季旅游是否由于景观、气候和环境的限制,只能冷中求活,能不能“由淡转旺”呢?

国家发改委旅游规划中心主任石培华认为,冬季旅游大有潜力可挖。“首先,冬季是休闲的季节,传统上一直有猫冬的说法,冬季的假日又比较多。对大部分地区来说,观光旅游由于气候和景观因素,冬季是淡季,但如果是休闲旅游,冬季根本不淡,现在冬季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其次,冬季是个消费季节,产业链容易做实。冬季游客由于年终奖等因素,消费能力比较强,餐饮等消费需求大,冬季旅游要回归服务业,把消费经济做足。再有,冬季是一年中民俗活动最丰富的季节,可借机大力开发入境游,让外国游客到中国来过年。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在冬季,冬季请到中国来。”

石培华建议,不同地域寻找冬季旅游的不同模式。“冬季旅游挖气候环境资源挖得多,挖民俗资源少。光打气候牌,就是南北两极,如果打民俗牌,中部地区很强。民俗牌打好,就把冬季旅游的中部凹地找平了。旅游地区如果把民俗牌和消费牌组合起来打,农村推民俗,城市推商贸购物,就会出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冬季旅游市场。冬季的短板还有一个室外项目和室内项目结合的休闲牌。如何开发比较好的室内项目,需要更多努力。”

“冬季旅游”的出现与日趋活跃,有着非常重要的效能:它可以逐步解决部分旅游目的地客流分布季节性不均衡的问题;使得旅游地的旅游设施在冬季的使用率提高,缓解季节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旅行社的业务量会随着客流分布季节性差异的缩小而趋于均衡;旅游从业人员的淡季失业问题会从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大部分旅游景区在冬季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美学特征,旅游者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体验渴望可以得到满足;游客在冬季旅游中得到满意的旅游体验,很可能成为促使其在其他季节前往同一旅游目的地旅游的推动因素。

总之,冬季出游的升温表明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也意味着我国旅游业发展正在趋向成熟。冬季旅游对于促进我国旅游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季节与区域平衡、推动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而从我国各地旅游资源现状来看,冬季旅游潜力巨大,的确是一座尚待深入挖掘的宝藏。

  

更多出国签证 酒店 机票 提问请到新浪微博:@吾爱全球签证中心 微信:visa5i

  

分享到: 更多